新華社拉薩9月26日電(記者劉詩平﹑曹婷﹑範世輝)從土路到油路,從"老解放"到"新東風",從扛鐵杴到開拖拉機,從人跡罕至到人來車往……60年來,青藏公路的等級不斷提高,這條路上的人和事也在變化?幾位"老西藏"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,談及青藏線近年來發生的五大變化?
      道路之變:從土路到瀝青路
      "通過多次整治改建,青藏公路已由原來的土路﹑砂石路,變成現在達到二級公路標準的瀝青路,青海境內多數是一級公路,茶卡至格爾木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中,西藏境內高速公路正進行前期準備工作?"在西藏工作了20多年的青藏公路分局黨委書記趙偉文說?
      1954年青藏公路建成通車?1954年至1985年,這條路還是一條土路?1985年後,青藏公路實現了路面黑色化,由養護砂礫路轉到養護瀝青路?到2003年,全線達到二級公路標準?其中,2000年,青藏高速公路青海平安到西寧段動工,標志著青藏高原高等級公路的"零"突破?
      護路之變:從鏟鎬到機械化設備
      "上世紀80年代,養路工具主要是鐵鏟﹑十字鎬和抬砂石的籮筐,運料用氂牛和駱駝,勞動強度特別大?"青藏公路安多養護段109道班工區長巴布說,現在有小型挖掘機﹑裝載機﹑翻鬥車等設備,不僅減輕了大家的勞動量,還有力保證了"天路"的暢通?
      "不僅是養路工具的改善,我們的生活環境也在改變?現在上下班有中巴車接送,住房也從帆布帳篷﹑土窯洞變成了保暖效果好的工區房,還有自己的小食堂,每天都能吃到熱飯了?"已經在青藏公路道班工作了22年的巴布說?
      "隨著時代的變化,養路工人的工作環境改善了,道班也隨之變化?"趙偉文說,"青藏公路建成初期,從格爾木至拉薩的1160多公里設置了115個道班,每10公里1個,上世紀80年代中期,全線路面黑色化後精簡為36個工區,尤其是改革開放後,交通條件明顯改善,車輛性能不斷增強,公路養護機構設置變成了現在的17個工區和兩個養護點,養護保障能力明顯增強?"
      行車之變:從"老解放"到"新東風"
      "上世紀末,一個車隊出發跑青藏線時,常常敲鑼打鼓歡送?現在,青藏公路上跑的汽車一輛接一輛,尤其是每年7月至9月,自駕游﹑運貨車絡繹不絕,客流量大幅增加?"西藏自治區駐格爾木辦事處黨委書記徐功國說?
      從上世紀60年代起就工作在格爾木和拉薩的徐功國指出,從1954年路修通到上世紀70年代末,青藏公路上跑的多是"老解放"和"老吉斯",八九十年代多是日本的五十鈴?"現在人們出游的多了,各種車型都有?運輸車則多半為'新解放'﹑'東風天龍'和陝西重卡,貨車大多是車貨總重達50-60噸的大貨車?"
      服務之變:從自顧不暇到"高原氧吧"
      "天大地大,不如'高反'大,爹親娘親,不如氧氣親?"這句流行在雪域高原青藏公路上的俏皮話,顯示很多行走在這裡的人們,都懼怕缺氧帶來的高原反應?
      今年夏天,青藏公路分局五道梁段在辦公區開設"高原氧吧",向過往司機和行人免費開放?
      "高原氧吧"在青藏公路邊立了個醒目的牌子,室內七八個供氧終端依次排列?趙偉文介紹,有時一天二三十人來,來時臉色慘白,吸點氧就緩解多了?同時,這裡還免費提供熱水和一些緩解高原反應的藥品?
      據巴布介紹,109道班設立救助站,為過往路人免費提供住宿﹑氧氣﹑開水和常用藥品?如今,救助站已經成為背包客﹑自駕游者的重要一站?
      氣候之變:從"乾冷"到"暖濕化"
      提起因青藏公路而興起的格爾木時,徐功國說:"早前格爾木的說法是天上無飛鳥,地下無水草,風吹石頭跑,氧氣吸不飽?"
      格爾木為進藏交通樞紐城市,人稱"進藏咽喉",於是城市隨著青藏公路變得繁華?居住的人多了,城市的綠化隨之提高?"這條線的氣候比原來好很多,不那麼冷,也不那麼乾?"徐功國說,"包括雁石坪,公路兩邊都有人住,還有小村鎮出現,早已不是無人區了?"
      徐功國的直接感受,與專家的研究也多可印證?有關專家研究認為,青藏高原正在成為全球氣候變暖典型的受影響地區?隨著氣溫升高﹑降水增多,原本低溫乾燥的青藏高原逐漸邁向"暖濕化"?
      專家認為,氣溫上升﹑降水量增加,會使植被增多﹑空氣更濕潤,能提高人體舒適度,高原景觀的視覺效果會更好?與此同時,氣候變暖也帶來了凍土消融﹑冰川退縮等問題?  (原標題:“老西藏”眼中的青藏線之變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n75tnxix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